编者按:
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,是保障基本民生、促进社会公平、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、基础性制度安排。2024年底,省民政厅授予瑞昌市民政局、濂溪区社会救助中心“江西省社会救助先进集体”称号,授予修水县郑敏等11名同志“江西省社会救助先进个人”称号。为树立榜样,学习先进,九江市民政局推出先进典型系列报道,大力宣传受表彰的集体及个人先进事迹,弘扬先进精神,凝聚奋进力量,进一步激发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者干事创业的使命感,为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。
先进事迹材料之三
扎根社会救助一线 传递党和政府温暖
——记“江西省社会救助先进个人”湖口县社会救助中心主任骆爱龙
骆爱龙,男,1981年出生,中共党员,湖口县社会救助中心主任。从军营到民政岗位,他始终以“为民爱民”的情怀扎根基层,将困难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,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制度,加快适应社会救助工作新要求,以实干担当书写新时代民政人的答卷。
刻苦钻研政策法规,做社会救助的“明白人”
骆爱龙同志自2014年从事社会救助工作以来,为更好服务群众,他苦心钻研业务知识,努力学习各项社会救助政策,将每一项流程和规章制度烂熟于心,确保在工作中精准把握政策尺度,始终坚持原则,严把审核审批关。在日常实践中,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,面对面交流、倾听他们的诉求,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,增强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解与支持。有一次,骆爱龙遇到前来咨询办理低保的晓宏(化名),他因突发疾病花费较大,妻子打零工,家中有三个子女,生活陷入困境。经过详细核查了解,晓宏的情况属于突发困难,家庭经济状况暂时不符合低保条件,但骆爱龙迅速判断其符合临时救助政策,当即协助整理医疗票据、填写申请材料,仅用三天时间便将3000元临时救助金发到其账户中。在与晓宏对接中,骆爱龙用通俗易懂的对比图解释低保与临时救助的区别。事后还定期回访,争取其他政策给予支持,确保其渡过难关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温度。
积极链接社会资源,做困难家庭的“暖心人”
在困难群众入户走访过程中,骆爱龙同志发现一个叫嘉明(化名)的小女孩,她的父亲在其八岁时因病去世,母亲因智力残疾被亲戚接走照顾,小女孩与8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,学习无人辅导、没有书桌、性格内向且同辈缺乏、居住环境脏乱差。除政府救助保障外,此类家庭子女如何更加精准帮扶,一直困扰着骆爱龙。据此,他先后组织乡镇民政专干、社工及志愿者对全县困难家庭子女情况进行摸排,组织实施“梦想改造+”关爱计划,整合爱心资源,为嘉明打造了温馨舒适“梦想小屋”,配备新书桌和新台灯。三年来,“梦想改造+”关爱计划围绕困难家庭子女帮扶,先后链接13家爱心企业,筹集资金70万元,为49户55名困难儿童改造了房间。同时,以‘梦想小屋’为纽带,开展常态结对关爱帮扶,为困难家庭子女开展“悦读”陪伴、圆梦微心愿、暑期课堂等系列关爱服务,切实让困难家庭感受到党委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。
创新社会救助模式,做服务升级的“探路人”
在上级民政部门领导的支持下,骆爱龙同志还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模式,推动建立湖口民政智慧服务平台,实现了从传统的“人找政策”到高效的“政策暖人”的转变,极大地提高了救助效率和精准度,切实打通了服务困难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。通过党建与业务相融合,积极推进“党建+”和“物质+”救助等创新做法,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全面、更贴心的救助帮扶,每年发放救助资金8000余万元,惠及群众近万人,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。2022年湖口县社会救助中心获评民政部“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”。
二十年风雨兼程,骆爱龙同志以退伍军人的忠诚、党员的担当、民政人的情怀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,让“民政为民、民政爱民”在鄱阳湖畔熠熠生辉。